儿时游戏
我们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人,儿时不象现在的孩子文化生活那么丰富,又是电视,又是变形金刚,又是电脑,更不敢想象肯德基与儿童乐园。那时,各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父母无暇照管,都是“大孩看小孩”平时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多。放了学,邻居几家的孩子凑在一堆儿,便是一小群。那阵子,谁家都不宽裕,根本没有什么玩具,可孩子们却有玩不完的游戏,也有说不尽的乐趣。跳房子是最廉价的游戏。把破瓦片六面在砖上磨光,用树枝最好是粉笔在地上画出格子。先把瓦块放在固定的格内,用单腿弹跳把瓦块从一个格踢进另一个格,踩线或者双脚落地为输。按规定程序踢出,赢一局。也有踢沙包的,但那时候小布头也是宝贝,一般的沙包踢上几次就破了。不过,踢包费包,踢瓦费鞋。那时候我的书包里一般要装好几块瓦片,都是经过精心磨制的,为了使它不费鞋,不顶脚,角都磨成圆的,现在想来,那些瓦片全都可以算得上工艺品。
玩方宝,我们那时叫打元宝。方宝是用纸叠成的,正面有对角的痕迹,反面没有。由于纸张不同,叠成的方宝也有大有小、有厚有薄。玩这种游戏通常是在院子里,有时也在屋里。一般是两个人对垒,一个人拿自己的方宝扇另一个人的,谁扇过来归谁。比赛时用的方宝基本旗鼓相当,也有大对小、薄对厚的时候。小对大,小的纸质一般较硬;薄对厚,一般是在比较潮湿的地上。记得那时为了赢过对手,自然非常卖力,常常累的气喘嘘嘘、满头大汗,摔的胳膊生疼。
捉迷藏也很有趣的,特别是秋天的夜晚月明星稀之时,小伙伴们围着全村进行。大家分成两队,一伙藏匿,一伙找寻。深入胡同,遍查门洞,偷袭柴垛,时而躬身轻步,时而又嚷声一片,常常是满街筒子地追撵,逮住了这个又跑了那个,捉住了的高兴万分,被捉住的也是哈哈一笑。谁也记不清是何时回家的,往往游戏还没结束半夜已过,家里人出来喊,大家便各自招呼着就近鸣锣收兵了。
玩石子、踢毽子是女孩子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上学时,她们都爱在口袋或书包里揣上石子、毽子,下了课就各自拿出自己的“道具”三两个一组进行比赛。往往是上课铃响了比赛却还没结束,大家只好不情愿地收拾了进教室,心里却整节课都在惦记着,一下课便迫不急待地投入比赛。比赛用的石子是到村里的小河边捡的。每一副石子三至五个不等,石子大小相近,圆溜溜的。做毽子却有一些麻烦,主要是羽毛不容易得到。得等到谁家有喜事,比如有人坐月子了,或者过年了,杀了鸡才能得到。用大公鸡的羽毛,做出来的毽子不仅漂亮,而且好踢。
游戏,承载着我们童年时代的快乐和温馨。很单纯,也很灿烂。剪刀、石头、布,你输了,让我刮刮你的鼻梁。剪刀、石头、布,我赢了,让我拍拍你的手心。一种规则,百变的花样,乐此不彼。如今的孩子,玩过许多高档的玩具,也玩过许多现代的网络游戏,可谁又能肯定,他们真的比那时的我们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