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程雪羽文集 > 无处靠岸

底色 字色 字号

无处靠岸

    习惯了范伟小品演员的角色,看见他圆的脑袋、憨直的神态形象,就想起他在小品里被赵本山欺负的样子,有一种想笑的冲动。可是,在看整部范伟主演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的时候,我一点都笑不出。
    这是一部为范伟赢得殊誉的电影。不但在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提名的肯定,还在第1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捧得“最佳男演员”的奖杯;并且当年获得了加拿大第2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以及评委会大奖。
    如果说这些荣誉是代表范伟表演技巧的精湛,其实不如说观众对电影中那个小人物杜红军悲剧心理共鸣以及同情怜悯,这个人就在人们的身边,是你,是我,或者是他。
    这是一部描绘平民生活的电影。从片子的大场景应该是高楼林立、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北京;小场景是一排夹在高楼中间的、照不到阳光的低矮平房内所居住的一家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故事就如主人公杜红军那咯吱咯吱无法负重呻吟的床一样,在混沌的日子里忧伤的流淌、毁灭。
    镜头是从搬一张婚床切入。杜红军下岗、离异后,谋了一份在夜总会外看车的差事,带着读高二的儿子生活。后来,杜红军与协议离异开花店的小宋发生感情,准备再婚。但他儿子小宇一直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希望父亲能够幸福却又怕父亲再婚而失去父亲的爱,他用沉默的叛逆犯发泄着自己。
    就在杜、宋之间买好家具照好结婚照准备结婚的正当儿,在监狱时同小宋签订离婚协议书的刘三出狱,撕毁了同小宋的离婚协议,并且砸烂了杜红军的家。事情并没如此就完,面对着小宋的另有所爱,刘三嫉妒、不平衡,打骂小宋,还不断的挑衅、侮辱杜红军,砸他看的车,打他儿子。这一切形成一股激流,压抑着杜的心,在忍无可忍情况下非理性的拿起砖拍向了刘三的脑袋
    这是没有激情的片子,只能看着生活如温吞的水不冷不沸腾的走着;如燥热温吞的七月,粘糊糊的天气,觉察不到一丝风的凉意;如行在黑暗的模糊里。
    杜红军是个小人物,下岗,离异,没有高水平的知识,他只能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悄无声息地生存。这种生存是挣扎着“奋斗”卑微的存在。为了劝走喝醉酒的年轻女客人当着儿子的面喊人“奶奶”;为了能够继续看车还要从看车的费用里拿出一些钱讨好保安的头;为了摆脱刘三的纠缠委屈的和他谈判;为了微薄的幸福把一切的委屈、无奈的痛楚,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但他对生活既不抱怨,也不自暴自弃的气馁,一直努力的热爱它。哪怕他吃的是拍根黄瓜、馒头、面条,偶尔改善伙食也不过是西红柿炒鸡蛋。他怀着小小的梦,希望能够和小宋结婚过平常日子,希望儿子读书出息考上大学不重复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一个小人物心酸的、微薄的希望,却在七月支离破碎。
    这片子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范伟的小人物心态把握的恰到好处,懦弱、隐忍、善良、无可奈何。他抓住了生活的细节,用精湛演技把生活还原到了艺术的角度,如果没有经过生活的历练是演不出那股劲的。许多时候感觉那不是在演电影,而是生活的本真。一个中年男子在社会的最低层默默生活的状态,内心存着善良,也懦弱无力改变生存环境的无奈。面对流氓的忍气吞声,面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寄予的希望,面对爱人无力争夺。让人怜悯却又愤恨,但深处想又无奈。
    荣誉是和人的共鸣成正比的,正因为这种生活的无奈再现,人们才去认同内容的深刻,与人物塑造的真实。
    生活里有太多这样的事情,也有太多这样的人物。他们爱生活,面对一些不公平甘于把不满深埋在内心世界,这不是麻木,而是他们只是希望平静的朝着自己微薄的希望走近。他们不抱怨,不哭诉,只是安静的在黑暗的角落里默默的生长着、努力着。杜红军的角色最后选择非理性的举动时,依旧心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反映了普通百姓内心深处的善良。然而,整部电影反映了现实是无情的、残忍的,生活在最低层的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微薄的温暖,在现实里被碾的血肉横飞。他们努力想摆脱生活的一点点苦涩,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成了奢望,变得那么遥不可及。
    这个片子另外的细节表现这贫寒的父亲对儿子的爱,爱的酸楚,但是至深。他的一切都是在为儿子,儿子是他生活的动力,是他的未来阳光。这是人之常情,无力改变自己的时候,寄托给下一代。电影的最后,杜红军在劳改队大口的吃饭,隐约的看到儿子来看他,似乎在象征着希望与温暖。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象征似乎那么的不堪一击,只是东方故事里的悲剧留一个喜剧的小尾巴,而这个小尾巴却在沉重的人生面前变成丝丝缕缕的忧伤。
    碟片是我和朋友还有他女朋友一起看的。看到最后那个女孩子竟然一叠叠的用纸巾,擦淌成小溪的泪水。我们问她怎么了?她说,自己宛如看到了一艘漂在海上的船,风雨飘摇,却无处靠岸。
    无从反抗。
    无处靠岸。
    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