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阿城
近年来查老爷子名头出够了,有华人处皆有金庸。他小说写的好,没有异议,但是弄得跟小明星似的,经常在镁光之下看到那张日渐苍老的老脸就没意思了。香港作家里面要说低调唯数李碧华了,书出了一本又一本,改成电影的也是一部连着一部,她却从不肯抛头露面。这个女人像一个传奇,是个古风犹存的妙人。妙人当代不多,大历史混乱的年代比较多,远如魏晋,近如民国,如今偶尔有一个也是混在烂铜废铁里的稀有金属。大陆这边1949年之后,经历了历史大洗牌,人都做了时代的新人,还有那么几个民国遗老也仅奄奄一息了。倒是港台还存着一脉古风,老中少皆有。大陆这边中年、青年寻根的人不少,大都是浮在水面上的概念,一头扎进水里的人不多。阿城是扎进去的一个。
阿城是钟阿城,非哈尔滨那个地名,也不是王阿成。王阿成有些文章也好,温醇绵长,比如良娼。之所以说“也好”是相对钟阿城。钟阿城,北京人,下过乡,当过知青,写过一些文章,后来去了美国,再后满世界跑,阿城多才,写文章、摄影、写剧本、策划节目,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能作画美工还会修理汽车。说他从旧车市场买一辆旧汽车外皮再买一批零件,组装一辆绚丽跑车,成本两三千美金,有人追着要买,给十四万美金,不买,留着自己开。
有人问,阿城你还有什么你不会的?
他斩钉截铁答,生孩子。
他说,写作、画画、美工、修理汽车、摄影等等都是手艺,自己是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说的有趣,谈的洒脱,有着魏晋遗风,民国气质。这或许暗合了港台一些人的古风,所以阿城在港台名声甚著,倍受推崇。
他大老远从北京给香港李碧华捎去数十张未裱未装的画,全是裸女,大都身无寸缕,最多也就一个肚兜,手执宫扇,情态各异。画妙,题语也妙,歪歪斜斜的写在画页上:“清不可以无色,色亦不可以无情。美人不淫,是泥美人。英雄不邪,乃死英雄。”李得画后写了两篇小文记录,文有趣味,人也有趣。
候孝贤是台湾著名导演,导过的片子不错,像恋恋风尘、悲情城市色彩游离却有种朴素的感觉,乡风市声,细碎光阴。阿城和候是朋友,两人合作过一些关于电影方面的事。八十年代物资还缺乏时候,有一次候托人从那边给阿城捎来一袋牛肉干,他儿子拿了几块让周围邻居小孩吃,过了一会回来了,说小朋友喜欢吃,想再要几块。阿城对儿子说,告诉他们你爸爸也喜欢吃。他去台湾侯安排他住木栅的安静山边,舒适、安逸,随遇而安的阿城当时也就如此住着,事后要离开时说,下回来能不能就让我住永和豆浆店楼上?事本平常,本来没什么可笑的,但阿城最后一句四两拨千斤把事转弯了,让人笑。
有趣的作者不少,但,大都藏在书里。从书里走出来,和本人是两码事。书里写的是李四,而书外的作者是张三。一部书一旦完成与作者无关了,作者就死了。
有趣分很多种,如同幽默。有人讲笑话,自己笑不止,他人无动于衷;有的人笑他也笑;还有他人笑,自己冷然。阿城当属于第三种。
阿城而今越来越吝惜笔墨,说的多,写的少,有点类似孔子、释迦摩尼等等祖师的述而不作,只是讲道和积极入世。阿城特别能说。王朔问同他交往多年的朋友,他老这么说有重复吗?那人说,她听了十年了,没一夜说得重样儿的。于是王朔叹说,北京几十年出一个人精能说能侃能拉,现在这个人精就是阿城。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过去对直隶省人的总体概念,能说,说的天花乱坠,街上的老太太谈起国际大事都头头是道,让人以为国际形势专家到民间体察来了。王朔小说里的人物,那一个不是痞喽吧唧的说的一套套的,俏皮话,小狡猾,当然还有一种慧根的机智。但阿城的“会道”不是王朔的“能说”王朔的说“自己浮在面上的油渣,油光腻腻地漂浮着”而阿城是撇去浮油下的水,智睿深邃。王朔向来肆无忌惮,骨子里也有一种自谦,但对阿城的评价非奉承、吹捧。闲说闲话可看出阿城的智睿。
这是一部中国小说简史,阿城谈的很杂,杂中有序,既见他的博学,也能看到他小聪明的扯,更能看出他狡兔筑窟的灵动。文章从五千年前的黄帝到当今世代,把世俗的东西似乎谈尽了。有原始的祭祀,也有政治的图谋;有孔子的儒,也有老子的道;有法家的唯物,也有世间鬼魂的唯心;有饮食的,也有衣冠礼仪的;有国外的世俗,也有国外的雅文化;有虚的,也有实的,虚实相互转化着。阿城把各种关节全部打通,一切融会贯通了,举重若轻,收放自如,浩若烟海的文化被他轻轻一拨就闪开了一条路。
文章的副标题是“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立论在“世俗”通过小说看五千年的世俗,有从世俗还原到小说艺术。他说小说就应该反应世俗的原汁原味,太把小说艺术化了,就跟世俗脱了钩,小说也就不是小说了,就是摆在那里的一个空架子的另外的艺术形式,跟小说无关了。又说,小说并不是一味的世俗,红楼梦的成功就在于把世俗诗化了,而这个诗化又没有脱离世俗,因此保留了小说的“元气”世俗就是文学的“元气“所在。
他举例说,唐朝文学发展过程就是这样。隋唐开始科举打破了过去的士族门阀,崛起了平民子弟阶层,这些子弟就把世俗情趣带入了时代精神,而士族精神没落开始走向民间,雅俗开始交汇形成了大唐气象。安史之乱后,唐诗进入了民间,乡村妇孺野夫也能吟诗。而在后唐时,李商隐、温庭筠又把诗从世俗化引入雅化,相互交融。所以唐诗里有世俗的元气,它健朗、明净,生命力饱满,诗成了当时文化主流,能人辈出。
闲话闲说大陆这边有个删节版,属于政治范畴,类似金瓶梅把淫声荡气给删了的洁版。一直觉得这样的删节如同脱了裤子放屁。足本的金瓶梅人看了难道就变成了西门庆、潘金莲,做小姐的捧着文化苦旅也不会成杨家将里守节的寡妇。我们一直在说,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辅助,石头捂上几万年也不会孵出小鸡。可一旦进入局内就一律棒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扯远了。曾经看了网上人整理出的港台版,那些章节很精彩,令人击节,删了很可惜。
除了这部作品外,还有一部威尼斯日记,文字写的也开阔,风生水起,扯的很有意思。说这一部书阿城是受约而写,世俗的说就是为了赚钱而写。阿城的文字雅俗交融,如同他的人从不逃避世俗,不像有些文化人把自己太当回事,提钱就觉得玷污了自己。钱是生活之本,没有它说高雅都是鬼扯。所以,阿城写剧本、搞策划、卖摄影说是为了赚钱生活,有种坦然自若的得意。只有俗了才能雅,如同两方谈判“能战方能言和,言和更须备战”阿城的文章是俗之后的雅,所以有热闹的笑,也有低首思考的沉吟。
有人说他的文章是道家的散澹、随意、了无烟火气如前期作品棋王,谈访是魏晋的清谈“虚”如后来出版的一系列谈访录。我觉的他是兵家之言。蛇打七寸,人打要害,行军打仗找的是破绽,兵家言语精髓。且不说老子的道德经常被当作兵法来读,就阿城说书说电影说画的谈话言语之毒,泼辣生猛,迂回之后一语中的的痛击要害。这是兵家的招数里的先放烟雾弹迷惑对方,而后是实,刀对刀枪对枪赤身裸体上阵的肉搏。
文章同人一样呈现多面性,没必要追溯根底,中国前期的文化本来是混同的,没有那么经纬分明,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儒家荀子的门徒,法含着儒;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有有老子的味道;兵家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也有儒的意思;后来的禅说更是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来佛学混在一起了。
顺治老和尚圆寂时留下一偈: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阿城在文字里忌“腔”求“味”所以难寻其根源。如同他说的,吃了鸡鸭鱼肉,总不能说身上那一块是鸡的那一块鸭的,它们被吸收了混同在身上了,融了,化为自己的了。阿城只是他自己,一个中国文化的混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