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页
待到书房外动静渐小,脚步声消失在远方位,秦楚才撇开了荆州那点破事,整理好了思绪,直接道:“袁家两人早有来往。”荀彧想得比她更清楚些,闻言微微颔首,补充道:“袁公路尚不知雒阳事变,倘若把握好时机,将此事传达给他,阳翟之困或可解除。”
他说着,眼尾微微扬起,露出一点浅浅的笑意:“主公不如多带些人回雒阳?”
秦楚看着他,终于也微笑了起来。
荀彧说得还是太委婉。袁术要是知道自己接受了袁绍送来的谋士,依言辛辛苦苦在豫州与秦楚对峙,到头来赔了几万人没个结果,还为他人作嫁衣裳,恐怕要急得跳脚,是否会当场调转矛头也说不准。
“文若果真敏锐。”她忍不住抬起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摸着剑鞘,“如此看来,真正需要警惕的,也只剩下袁本初一人了。”
次日下午,阳翟城里便传了消息,说是秦楚领了三万兵马赶回雒阳。这消息不知真假,前因后果没一个清楚的,连兵马数量都含糊不清各有说法,反而更让人想入非非。
“现在正是决战的要紧关头,她偏偏这个时候赶回去……”袁术皱起眉头,心里没由来的忐忑,于是转过头去看辛毗。
辛毗本还盯着帐外,不知在思索什么,一看见他的目光移过来,立刻颇为配合地露出一点担忧之色,煞有介事地推测道:“多半是雒阳城内出问题了。听闻天子在董卓事变后,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伏异人匆忙回城,或因天子病危、城内动乱也未可知啊。”
袁术居然也被他忽悠得相信了,神色一震,连连点头道:“佐治说得有理。既然如此,就更应当抓紧机会,攻下阳翟后就回徐/州,尽早扶立完陈留王才是。”
辛毗眼角不自觉地一抽,面不改色地抬袖掩面,借着整理衣冠,勉强藏住了自己脸上那点不合时宜的讥诮。
袁绍派他来到这里,表面上是“推荐良才”,实际上不过是让他监视袁术、伺机而动。这一点做得太过明显,即便是纪灵那等有勇无谋的武将都能看出不妥来。
可是袁绍毕竟与他那嫡出兄弟同住十多年,深谙袁术刚愎自用傲慢过度的性情,竟然猜准了此人想法,愣是把辛毗这么大一个“阳谋”塞进了袁术帐下,变成了“只有袁术看不出来”的半个阴谋。
秦楚此时赶回城内,应当意味着袁绍已经绕开司州,逼往雒阳了。而对于辛毗而言,利用袁术牵制好秦楚兵力,就已经足够了。
“将军睿智,”他恭恭敬敬地拱手低头,“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攻下阳翟,逼朝廷承认陈留王才对。”
第134章
六月二十三日, 秦楚从阳翟动身,率三万金城军,星夜兼程赶往雒阳。
五黄六月, 流金铄石, 中原夏季酷热难当, 即便是金城军都有些难耐,一路中暑倒下了好几批。秦楚不得不暂缓进程, 正午时整顿歇息, 又在凌晨傍晚加急行路, 刚好抵过这些休整的时间。
直到六月三十日, 驰援的金城军终于看到了平成门的雒水。
从西南方看去, 邙山被云雾掩盖着, 影影绰绰地屹立在雒阳城背后很远, 荒废的西苑林木丛生, 兀自黯淡在城外,北宫德阳殿的红墙黑瓦却依旧堂皇着,一如东汉前十三代王朝般宏伟壮阔。
然而雒阳都城金玉其外, 外在一派巍峨气度,看似神圣不可侵犯,内里却已乱成一团。
袁绍的人马还守在上东门, 带兵进城必然要打草惊蛇,秦楚思量片刻,还是决定将营寨安扎在广阳门附近——此地傍近雒水, 占据地势之利,既远离北面几处苑囿, 又可从西墙三门入城, 从军事上说, 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被派作先锋的轻锐队长站在她身侧,抬头看了眼状似平静的雒阳城楼,低声道:“主公在想袁军的事情?”
秦楚被打断思路,却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皱了下眉:“也不全是。袁军虽驻在上东门,人数不少,但还不算大患……我更担心的是城内那些世家。”
根据郭嘉来信,已经查到的“倒戈袁氏”者占了城内世家的六成,数字堪称触目惊心。
尽管如此,她心中倒也并不太惊异。秦楚手下文臣武将数十人,寒门出身的占大多数,荀彧荀攸虽也出自名门望族,可是单凭他们二人,也没办法替她笼络到太多世家子弟。
更何况,秦楚当初在朝会上驳斥杨彪、朝下禁停女闾,又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各个世家的提亲,已经触怒了不少世家,只是那时她屯兵雒阳,威势赫赫,那些人敢怒不敢言罢了。
自她升迁搬出伏府后,伏氏给她提供的助力便越来越小,事情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要么是这些世家联合起来瞒过了伏氏,要么是伏氏压根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而言之,城里那些贵族压根没把她当做什么“世家子”。
可惜那将士不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啊”了一声,又自告奋勇道:“主公既然担心,不妨派属下从广阳门进城。世家之间的来往,您的父母兄长一定比咱们清楚!”
秦楚笑道:“他们若是清楚,早把事情禀明给奉孝了。事到如今,逼问他们也没什么用,还不如直接把奉孝抓过来问问。”
那士兵摸摸后脑勺,似懂非懂地点了下头,半晌又道:“那属下现在进城去问问郭祭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