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举国欢庆
一旁的卫鞅便起身言道:“我以为我王所虑不足以忧也,虽巴中以东之地我军暂驻,却也算是我大秦国土,既是国土,岂有退让说,而且,我军只需扼守入蜀水道, 为巴蜀归化我大秦赢取时间足以,此次和谈若是不成,可使一个‘拖’字,拖上个三年五载,大事谋定可成也,臣愿肝脑涂地, 效犬马之劳,来往两地。”
卫鞅的表态,立时引来的诸臣的热议, 对于割让国土求和一事,众臣们都是心有余悸,赢渠梁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虽然此时秦军突入的楚国土地在国际上看来是不可能算作秦国国土的,可在秦人的普世价值观里只要你将大秦的站旗在地上,那么这块地也就算是秦国的国土了。
因此,卫鞅提出的‘拖’字诀立时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他们看来,既然谈不拢,那就慢慢拖,等拖到时候了,拖到黄花菜开了,咱们再来好好谈谈,对峙就对峙,咱老秦人已经和魏国对了几十年,如今魏国都没有了,但是秦国还在,还怕和你出国继续对下去么?
梁元却是摇头笑着说:
“卫鞅兄、诸位大臣, 我也就实话给你们说了吧,这个秦楚合约,我觉得是一定要谈下来的,而且谈下来之后,还要委派景监留在楚国,为在楚国修建商阜、驿站、宾馆、码头、仓库,还要在楚国建工厂、作坊,甚至还要给楚国也修上咸阳的那种市场。”
这种想法自然是已经得到了嬴渠梁的认可。
梁元言毕,景监和卫鞅都是眼前一亮,而众臣当中的大多数人却都是一脸愕然,秦楚虽不是死敌,可眼下秦国可是一门心思要搞楚国的鬼,这个时候为啥还在楚国修建什么商阜、驿站,修建什么工厂作坊,甚至还要给楚人修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与此同时,魏国从此不复存在的消息也从函谷关顺着渭水逆流而上传入了秦国, 留守的秦国朝臣人人弹冠相庆, 民间的百姓也是一片欢乐欣喜, 近百年以来,就是魏人将秦国封锁在函谷关外,让秦人饱尝屈辱,是魏人夺去了河西的千里膏腴之地,让秦人食不果腹,甚至策动秦国内乱鼓动民众逃亡,又派商人大赚秦国血汗的,还是魏人,更可恨的是魏惠王竟然纠结六国企图瓜分秦国,让秦国秦人记住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句痛彻肺腑的怒喝。
自从三家分晋之后,这个魏国就一直压着秦国,秦国就一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今,这个百年夙敌自从征战赵国之后,如今竟然土崩瓦解,朝夕之间竟然会一朝大败,那个热衷于鼓动灭国大战的庞涓更是莫名其妙的就死了,秦国朝野岂能不大喜过望?
他们根本不在乎庞涓是怎么死的,他们只在乎结果,那就是庞涓已经死了。
整个秦国的城市几乎都在同时躁动起来,带动起这股风潮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刚才被催生出来的秦国商人,首先是栎阳的秦国商人挂出了酬宾的牌子,接着新咸阳、雍城的秦国商人也是闻风而动,纷纷挂出酬宾的牌子不说,特别标注“齐人免费”的字样,以老秦人直朴的感情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以及对盟友齐国的感激,因为老秦人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暗中知道一个事情,就是以为齐国和秦国结盟,才能够彻底消灭魏国。
因此,老秦人个个穿上了新衣在大街上跳起了老秦人独特的舞蹈,就像是过年一样走亲串户,高声的谈论和传播着战事的种种传闻,关于梁元设稻草人阻道,庞涓死于草人下的版本也不断翻新。
甚至,入夜的栎阳,商家们更是自费燃起了巨大的油脂火炬,让梁元努力推行了许久而难以实施的夜市也开了起来,明亮的火光将这座黑色的大理石城堡照的通亮,商业街通宵达旦的营业,卖小吃的、卖小玩意的,表演杂要和武艺,以及从城外各个乡村赶来的老秦民众,聚集在一起,城内的酒肆饭馆已经远远供不应求,于是卖席的商家便拿出竹席沿街铺设,供游人们休息。
一些居民也主动为街上的人群提供茶水和饭食,食客们一感谢着,一面更是中气十足的高谈阔论起秦国的未来,在尚未形成大城市格局的咸阳,有了大型赛会举办经验的商人们根本就不需要治安官的指挥,就自发也在大竞技场的周围摆起了夜市,用车源源不断的拉来各种酒食,并推出了社火和各种博彩游戏,奉命建城的各地百姓、役夫甚至是服刑的苦役也都得到了假期,来到大竞技场下聚酒畅饮,不亦乐乎。
甚至,有三百多个七十岁多岁的老人、老兵上书国府,请求举行“大酺”,以慰国人之心,所谓:
“大酺”,就是国库出钱,举国饮宴欢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国家最大规模的盛事庆典,很少有国家能够举行。
秦国穷弱,国力匮乏,当年为了和魏国求和,还需国臣募捐,之后战事连连,那次打仗不是捉襟见肘,可眼下秦国得到巴蜀,眼下又遇上如此令国人快慰的大好事,老秦人们觉得,是时候大大的庆贺一番了。
不过三日,这封上书便从咸阳国都发到了宛城,正在和楚宣王紧张的敲定着各项条约的嬴渠梁看到上书后,直接交给了梁元决定,所以梁元的意思就代表了嬴渠梁。
梁元自然明白“大酺”是什么意思,他先是皱眉,接着便眉头大展,命人唤来了景监,说:
“景监兄,你即刻回国,从国库领一百万金举行大酺,这次大酣,咱们不能把它简单的看做是让老秦百姓吃吃喝喝的节庆,咱们要把这次大酺办成一个欢乐旅游节,办成一个全国运动会,这次大酺,咱不是光为老秦人办,咱还要办给天下人看。”
国君同意举行大的消息很快就回了国内,在全国百姓一片欢腾的同时,不和谐的声音也随之出现,首先送呈上书的不别人,正是主理巴蜀改正事宜的张仪,他一直就在巴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