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釜底抽薪
满村的人都对刘远山投过来赞许的目光,里正微笑着捻了捻胡须,说道:“三郎真是聪明,解决了老夫一个难题。”甘家穷困大家都知道,但是寺里收的租子确实不多,里正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毕竟甘家人多,万一激化了矛盾也不好。
不一会儿,甘家几个壮丁便推着一小车粮食出来,走到门口大声说道:“村里谁家有牲口借我们用用,山路不好走呢!”
王秀才闻到风声刚刚到,便看到了这一幕,便道:“我家有,让王五给你牵过来就行了。”他闹不清楚情况,问周围的人:“不是不肯交租么?现在怎么又肯了?”
周围的人便将刚刚发生的事情添油加醋的讲了一遍,完事还不忘夸赞刘远山,说道:“刘家三郎真是聪明,这不读书多可惜,若是生在富贵人家,日后说不准还是个状元郎呢!”
王秀才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刘远山,竟然看得他浑身发毛,赶紧躲在人群中去,将目光放在那车租子上。
大明朝佃田的规矩,狠一点的话三七分账,佃户占七成地主收三成,一般来说二八分账的较多,这也符合襄阳地区的规矩。刘远山听一生说过,他们寺里佃给老甘家的田当时约定是收租一成五,也就是差不多按15%提取土地使用费的意思。
按照襄阳地方的农业产量,两季全部折算成稻米的话好的年成每亩地差不多450斤的产出,三十亩地全部佃出去寺里收的租子能有两千斤,堪堪够寺院师徒三人的口粮和日用而已,说起来并不多。
一场闹剧完美收场,一生很高兴,对老主持说道:“师傅,我跟三郎去玩一会!”
老主持笑呵呵的点头,再次向刘远山行礼:“今日多亏了小施主!”
刘远山还礼,道:“善恶自有报,其实是佛祖保佑,小子并没有做什么,主持莫要放在心上。”
装完逼,拉起几个小伙伴麻溜的跑开,和毛二叔一道再次回到了山上去看烧炭的窑洞。
秋日虽冷,将近中午的时候气温还是略有回升,刘氏和刘嫣然二人正在家门口水塘边洗衣服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名白衣飘飘的男子信步来到自家门前,很客气的敲了敲门,然后高声朝里面喊道:“有人在家吗?”
里面传来董老太太粗大的嗓门,说道:“没有人,没有人!”
封建时代男女大防,家里有人没人说的是有没有男人,现在大儿子刘孝忠外出游学,二儿子刘孝厚到田里进行农活收尾,家里一堆半打孩子和妇女,董氏这样对门外的人回答原也没错。
“娘,那个好像是王秀才!”刘嫣然脸腮微红,小声朝刘氏说道,刘氏粗心竟然没有注意女儿不同寻常的反应。
“王秀才,他来咱家干什么?”在刘氏的印象中,王秀才几乎是村子里最顶端的存在了,这么一个能和县太爷说上话的人物没事跑到自己家里干什么?
“婶子啊,是我,我是王勋!”王秀才没有离开的意思,对着里面又说了一句。
“啊……”董老太太马上转变态度,急急忙忙跑过来将大门打开,看着王秀才笑呵呵的说道:“原来是秀才老爷,您快请进!”
“不敢不敢!”王勋行礼,说道:“婶子叫我名字即可,喊我王秀才也行,可不能喊老爷!”
“那可折煞小民了!”别看董老太太平时训起自己家人一套一套的,稍微看到个有功名或者当官的,内心深处就开始害怕了,毕竟人家王秀才功名在身,是可也免除税赋的存在。
王秀才进入刘家,刘嫣然对刘氏说道:“娘,咱们也进去看看呗!”
刘氏正好将手头的衣服洗好,便答应了刘嫣然的请求,点点头说道:“走,帮我将这盆衣服抬进院子里去,该晾晒了。”
二人费力的将大木盆抬进院子,王秀才正站在院子中间,看到刘嫣然和刘氏的时候,满脸笑容,道:“来,我帮你!”
“哎呦,秀才老爷,那可不敢当!”刘嫣然笑呵呵的说了一句,将王秀才挡了回去。
董氏小心翼翼的问道:“不知道秀才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虽然知道和这王秀才平时并无仇恨,而且也清楚王秀才平时待人和蔼,但此时此刻面对这么一个人物,董氏内心还是非常害怕的,她最担心的就是,是不是家里人得罪王秀才了?
王秀才却有些难以开口了。他来这里自然是为了刘远山读书的事情,在他的眼中,刘远山便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虽然现在年龄稍微大了一些,可只要肯用功学习,凭他的聪明日后前途可谓不可限量。
但问题是刘远山死活不读书!
要收一个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不难,可是让一个老师倒着求学生去拜自己为师的话,就真的有点抹不开面子了。
于是王秀才决定釜底抽薪,从刘远山的家人身上着手!
现在听到董氏这么一问,一时间竟然有种无言以对的感觉,好在他是秀才,思维和见识远非一般人能比,瞬间便将一丝芥蒂丢掉,暗道既然来了,就不怕丢人。
“是这样的!”王秀才笑吟吟的看着董氏,说道:“婶子见谅,我看您的孙子聪明异常,远胜一般孩童,虽然年龄已经有些大了,但现在蒙学还为时不晚,只要勤奋肯学,日后定然能博得一个功名。”
本来还想说于国于民都有好处这样的官话,可想想作用不大,便从切身利益入手,游说董氏。
董氏先是一愣,随即喜笑颜开,然后便问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您是说我孙子日后也能像您一样考个秀才?”
“呵呵!”王秀才哈哈大笑,说道:“若是勤学好问,凭他的聪明,区区一个秀才算什么,我看他日后青云直上,有出将入相之才。”这番话半真半假,为的就是让董氏动心。
董氏真的动心了,想想一家人苦苦支持二十多年供老大读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还不是因为读书人一旦得了功名便可以全家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