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姚发伏诛!
“呸!奸贼,汝毁我家园,杀我同胞,还胆敢妄图劝降?我恨不得生啖汝肉尔!”仇人见面风外眼红,姚发顿时激动不已,破口大骂起来。“本官再问一遍,汝等愿降否?”孙策却不为所动,依旧面色平静道,只是语气之中已经暗含一丝杀意。
“啊!狗贼纳命来!”看着无视于自己的孙策,对其恨之入骨的姚发恨不得咬碎一嘴钢牙,他再也安耐不住胸中怒火,举起手中经过了一番浴血奋战之后残破不已的长剑,如同下山猛虎一般,不管不顾的冲着孙策狂奔而去,满是悲壮之气。
可现实却一如既往的残酷,还没等他冲出几步,便被眼疾手快的孙河张弓搭箭,一箭射倒在冲锋的路上。
“我姚发死后,就算化为厉鬼,亦要报此血海深仇!”虽然姚发为人跋扈高傲,但是在这个最后关头,却不愧勇者之名,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掰断胸前仍不断晃动着的箭尾,吃力的用断箭怒指孙策,长开血涌不止的嘴,用尽全身力气最后怒骂道。
“本官最后再问一遍,汝姚氏愿降否?”孙策只是淡淡了看了一眼无力的趴在地上,进气无多的姚发,又把头转向了场中被姚氏余众簇拥着的老族长之身,身上的杀意再无任何遮拦,直冲众人之心。
“敢问,若姚氏愿降,柴桑长将欲作何处置?”老族长讨价还价,卑微的请求道。
“姚氏已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降或是不降?我不想再听到第三句话!”孙策下达了最后的通牒。
“唉,姚氏……愿降。”老族长挣扎了片刻后,在一声蕴含着悲切和痛苦的苍老哭泣声后,所有还负隅顽抗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纵横柴桑百余载的姚氏,终在在今夜失去了最后之尊严。
经历了一整夜的镇压、清缴和修整灭火后。
孙策已经完全取得了姚堡的控制权。
在安排分配好姚堡的防务之后,他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
一者,派快马传递战报于留守于柴桑校尉营寨的吕范,命令其立即收拾行囊打理辎重,火速赶来姚堡与孙策会合。
如今,姚堡已克,孤悬在外的本寨反而成了一个隐患的因素,比起本寨的木质栅栏,姚堡的土石城墙无疑要坚固和安全的多。
所以在简略的巡视了一圈除了部分毁于火灾的房舍外,外围大部尚且完整的姚堡后,孙策立即决定将这个半军事的坞堡打造成自己的战略基地。
而第二个决定,则是分化吸收姚氏,迅速壮大自身,依托姚氏百年积累,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但是在听到忙碌了一整夜的蒋干匆匆奉上的斩获名册后,孙策则满是愤怒的改变了这个主意。
“启禀主公,物资已基本统计完毕,缴获姚氏各类军需兵械足有千数,虽然部分因为昨夜之大火与抵抗多有折损消耗,但是依旧足以装备一部(400人)军士尚有多余,而其余辎重更是无算,唯有粮秣……”蒋干一夜未眠,风尘仆仆的来到孙策面前,有些小心谨慎的看了一眼孙策道。
“子翼无需顾虑,但说无妨。”看着面露忧色的蒋干,孙策心下一跳,粮食关系到全军的存亡,更是他此战最大的目标,在这个有粮便有人的时代,如果粮食受到了什么影响,那将会严重干扰到他接下来的一系列计划和布局。
“昨夜,我军攻入姚堡之时,姚发见败局已定,便暗中命令心腹乘乱纵火,将粮仓点燃。我军虽然奋力扑救已将大火扑灭,但是仍为时已晚,仓中万余斛粮秣如今仅救出不足两千斛,此乃蒋干看护不利之责,望主公责罚。”蒋干面有愧色,长身而拜。
“战场无眼,祝融无情,怎可怪罪于子翼?子翼无需忧虑,如今战局新定还有诸多事务相劳于子翼下去吧。”听闻如此噩耗后,孙策面色如常,反而对蒋干宽声安慰不已。
可是,等待蒋干满是感动的退下后,孙策却狠狠猛拍身前的木案,木案上印出的掌印显示出其内心滔天的愤怒。
不知为何,孙策心中忽然浮现出姚发临死前狰狞的笑容。
“明明身陷死地,还能笑的出来的原因便在这里么?真是阴魂不散!不过既然汝如此不智,妄图与我玉石俱焚,那便休怪我无情了。”
姚氏私设的监舍内,昔日姚氏一干位高权重之人皆困守于此,人人面色愁苦,满舍唉声叹气。
“吱呀”一声,监舍得大门被打开,一时之间顿住了众人的怨声载道,吸引力所有人的目光。
在孙河等人的簇拥之下,孙策大步而来,尽直走到姚氏老族长面前。
“姚氏老族长,昨夜可还睡的安稳?”孙策嘴上客气,脸上却无半分善意表露。
“多谢县长大人挂劳,如今老朽不过阶下之囚,能有一瓦遮风避雨已是奢望,如今能有一舍安歇,已是老朽的福分了。”老族长人老成精,将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
“老族长倒是一个聪明人,并非如姚发一样负隅顽抗险些葬送了姚氏的未来。”孙策十分满意老族长的态度,颇有些欣赏的味道。
“姚发业已伏诛,还望县长大人能宽恕姚氏。”老族长立即顺杆而上。
“不过此人虽死,却几亡于姚氏。”孙策却不给他一丝机会,立即沉声喝道。
“大人此言何意?”听着孙策话语中不满,老族心中一惊,连忙不明就里问道。
“想来老族长此刻或许还未知晓吧。姚发昨夜乘着战乱之时,命人焚烧粮仓,如今仅救出不足两千斛粮食,在此青黄不接之际,没有了粮食,老族长也多少可以预测一下姚氏的下场了吧。”孙策语气里赤【裸】【裸】的杀意让老族长不由得心惊胆战起来。
“唉呀!姚发这个逆子,竟然将姚氏拖入万劫不复之境。万死难以纠其罪!”老族长立即痛声咒骂不休,妄图以此举缓释一些孙策的不满。